卵圆孔未闭规范化诊疗中国专家共识(2024)

pg电子玩法的规则
你的位置:pg电子玩法的规则 > 新闻动态 > 卵圆孔未闭规范化诊疗中国专家共识(2024)
卵圆孔未闭规范化诊疗中国专家共识(2024)
发布日期:2025-10-08 19:18    点击次数:81

卵圆孔未闭(PFO)作为一种常见的心脏结构异常,与不明原因卒中、偏头痛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。随着循证医学证据的积累,2024年《卵圆孔未闭规范化诊疗中国专家共识》正式发布,为临床诊疗提供了更全面的指导。本文梳理共识核心要点,助力医护人员规范实践。

一、PFO的解剖与流行病学

卵圆孔是胚胎时期房间隔的生理性通道,多数人在1岁内闭合,3岁后未闭合则定义为PFO,人群患病率约20%-34%。PFO的解剖特征包括裂隙样通道及原发隔与继发隔的未融合,其大小随年龄增长可能增加,平均约4.9mm。复杂型PFO(如合并房间隔瘤、大分流等)与卒中复发风险显著相关,需重点关注。

二、PFO的筛查与诊断流程1. 影像学检查方法

cTCD(发泡试验):通过激活生理盐水注射结合Valsalva动作检测右向左分流(RLS),按微泡数量分为0-Ⅲ级,Ⅲ级(雨帘状分流)提示高风险。

超声心动图:

TTE:适用于初步筛查,但敏感度较低。

TEE:诊断PFO的“金标准”,可清晰显示房间隔结构及分流。

右心声学造影:结合TTE或TEE,增强分流检测灵敏度。

其他检查:CT肺动脉造影(CTPA)可用于排除肺栓塞,心血管造影适用于术中评估。

2. 危险分层与病因关联性评估

RoPE评分:用于量化PFO与卒中的因果关系可能性,评分≥7分提示PFO致病性高。

临床线索:年轻患者(≤60岁)、无传统卒中危险因素、伴随Valsalva动作诱发症状等,需高度怀疑PFO相关性卒中。

三、PFO相关疾病的诊疗策略1. PFO相关性卒中(PFO-AS)

适应证:

16-60岁患者,推荐封堵术而非单纯抗栓治疗;

60岁以上患者需个体化评估获益与风险;

儿童患者原则上不建议封堵。

禁忌证:活动性感染、心内血栓、无法耐受抗血小板治疗等。

2. PFO与偏头痛

先兆偏头痛患者若合并中大量RLS,封堵术可能减轻症状,但需严格筛选适应证。

术后偏头痛缓解率约30%-50%,需结合多学科评估。

3. 其他相关疾病

斜卧呼吸-直立性低氧血症综合征(POS):罕见但需警惕,封堵术可显著改善氧合。

减压病:潜水员或高空作业者若存在PFO,建议封堵以预防减压病。

四、多学科协作与个体化治疗

PFO诊疗需心血管科、神经科、影像科等多学科团队协作,重点解决以下问题:

病因鉴别:排除动脉粥样硬化、房颤等其他卒中病因。

手术决策:结合解剖特征(如PFO大小、合并房间隔瘤)、分流程度及患者年龄综合判断。

术后管理:规范抗血小板治疗(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6个月,后单药维持),定期超声随访(术后1、6、12个月)。

五、技术操作与并发症防控

封堵术要点:选择合适封堵器(如Amplatzer、国产装置),术中超声引导确保位置精准。

并发症预防:警惕心包积液、封堵器血栓、残余分流等,术后加强抗栓与影像监测。

六、展望与总结

2024版共识进一步统一了PFO诊疗标准,推动从“经验性治疗”向“循证医学指导”转变。临床实践中,需严格把握适应证,避免过度治疗,同时关注患者长期预后与生活质量。

专家提醒:PFO封堵术虽可降低卒中复发风险,但需结合患者整体状况制定方案。加强多学科协作、规范操作流程、完善随访体系,是实现精准医疗的关键!

本文内容基于最新权威共识整理,仅供临床参考。具体诊疗请遵循医院规范及患者个体情况。

下载链接

卵圆孔未闭规范化诊疗中国专家共识.pdf

原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